加入收藏 | English
首页 > 统战阅读 > 正文

孙寒冰的《文摘》抗战

作者:党委统战部 时间:2017-03-02 点击数:

孙寒冰,上海南汇县人,早年曾就读上海中国公学,后转入复旦大学,毕业后赴美国留学,入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深造,研究政治和经济学。1927年回国,到母校复旦大学任教。

任教期间,孙寒冰向学校建议:“出版一种杂志的杂志”,把各种杂志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编辑出版。复旦大学很重视这个提议,于第16次校务委员会通过,杂志在1937年元旦创刊出版,定名《文摘》。

有学者认为,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文摘类杂志。在战前和抗战年代中,是大受群众欢迎的抗战刊物,发行量多达5万份。

大力宣传“中国必胜,日本必败”

《文摘》创刊出版之时,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前夕。孙寒冰确定《文摘》的编辑方针为“暴露敌人阴谋”,并在杂志上选登关于促进全国团结、做好抗日准备的文章。因此,《文摘》刚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,很快销售一空,第一、第二期,加印到第五版,出版了两万多册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孙寒冰在《文摘》上大力宣传“中国必胜,日本必败”的论点,并收集各种抗战材料刊登。在1937年8月出版的《文摘》二卷二期上,他编排了“卢沟桥浴血奋战”的特辑,并选登了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《西行漫记》。

《文摘》刊登时将《西行漫记》直接定名为《毛泽东自传》。当时国共合作尚在谈判中,孙寒冰为此专程到南京找到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邵力子,请求批准出版发行,得到了邵力子的支持。

《文摘》刊载的《毛泽东自传》,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,刊物连续加印了五次,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,后来只好编印成单行本发行。

抗战期间,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,《文摘》由大型月刊,改版为战时旬刊,一度大量刊载进步的外文译稿,揭露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。可是,国民党内一些人对德意存在幻想,要邵力子查禁,邵力子当即反对说:“我国正和日本交战,反对敌人同德意所结的轴心,是对我有利,有什么道理查禁?”

1938年底,孙寒冰经昆明到达重庆夏坝,出任复旦大学教务长、法学院长。在教学任务非常繁忙的情况下,他于1939年初组织成立了复旦大学《文摘》出版社,恢复《文摘》战时旬刊的出版。

孙寒冰寓居黄桷镇王家花园内,《文摘》编辑部也设立于此,发行部设在重庆临江门闹市口,由汪衡之兄汪祯宝负责主持。

《文摘》战时旬刊,明确规定自己的任务是宣传“中国必胜,日本必败”。这时在重庆出版,因其倾向进步,爱讲真话,受到广大读者欢迎,发行量很大。

1939年5月,重庆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,复旦大学新闻系从菜园坝迁回夏坝,系里有个学生名叫张正宣。孙寒冰看到他接连在胡风主编的《七月》文艺杂志上发表了法国文豪罗曼·罗兰的《艺术与行动———论列宁》和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《论反法西斯主义斗争中苦命文学》等译文,认为他翻译水平不错,就通知他到王家花园《文摘》编辑部去会面。

积极接近中共组织

张正宣是1936年考入复旦新闻系的学生,时任中共复旦大学支部书记,曾选修孙寒冰的课。他发现孙寒冰讲课从不照本宣科,所教内容结合实际,加以发挥,趣味洋溢,很受同学们的尊崇。孙寒冰讲话的逻辑性特别强,十分便于笔记。张正宣在听课时曾试以记者身份,将其拟作采访对象,不做笔记,到下课后始重新补写,竟能完整无遗地写了出来。为了团结孙寒冰这样的爱国知识分子,张正宣当即前往。

孙寒冰交给张正宣的是一份关于日本国内战时情况的英文通讯,希望他连夜译出来。

第二天早晨,张正宣将译文送去,孙寒冰对照原文仔细看后,高兴地说道:“很好,很好!”随即拿出另一篇蒋介石的美国顾问端纳写的揭露汪精卫投敌的文章。张正宣连夜翻译后,孙寒冰发表在当期的《文摘》上。

不久,著名评论家钱俊瑞来到北碚,孙寒冰请他到复旦讲演国际形势和抗日前途,随后又同张正宣等同学举行茶话会。通过这些活动,孙寒冰进一步拉近了与中共组织、进步同学的距离,校园中的抗日气氛更加浓郁起来。

张正宣在即将毕业之际,受聘为《国民公报》记者,提前离开学校,住在化龙桥红岩嘴下面的编辑部里,并担任中共化龙桥区委书记。不久,孙寒冰的《文摘》社在《国民公报·星期刊》上辟了一个专版,定名为《周报》,由吴道存教授主编,刊登外论或通讯摘译、资料性的花絮性短篇译文,全版万余字。所有稿件从北碚寄给张正宣,由他以文摘社员身份代其付印、校看清样。

为《文摘》鞠躬尽瘁

1940年5月25日,张正宣进城采访,到了晚间还未出城,忽遇空袭警报,连忙跑到远门外领事巷10号康心之家。

康心之是复旦大学校董,时任《国民公报》社长,家中设有私人防空洞。张正宣去借洞躲避空袭,恰好遇见孙寒冰也在这里。他们亲切地摆谈了许久,临别时,孙寒冰说:“目前学校事情很多,明天清晨还要搭船赶回北碚去,看来今晚上要睡个安稳觉是不可能了。”

警报解除时已将近夜半,张正宣向孙寒冰告别:“孙先生,祝您明朝一路顺风,安全返校!”不料,他们这次的分别却成了永别。

1940年5月27日,日寇27架飞机突袭北碚,炸死炸伤我人民群众200余人。下午2时许,孙寒冰的住所和《文摘》编辑部被炸,孙寒冰罹难身亡,时年37岁。

孙寒冰罹难,复旦大学举行了大规模的追悼会,全国各地的著名文化人士,纷纷发表文章,悼唁孙寒冰。夏衍在桂林《救亡日报》上发表题为《又失去了一个说真话的人》的悼念文章。他说:“孙寒冰先生的死,我的感觉好像在喧嚣叫嚷的杂音里面,突然少去了一个洪亮壮大的声音,在全中国向往真理,喜欢讲真话、听真话的人,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。”(李萱华)

版权所有: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-党委统战部